郑州轻工业大学“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

时间:2021-05-19浏览:714设置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为加快高水平轻工业大学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时期建设发展的主要成绩

“十三五”期间,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凝心聚力,砥砺奋进,各项事业全面发展,重大任务实现突破,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大幅跃升。

1.学校事业发展进入新纪元

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干成了一批抓根本、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要事。学校成功更名为郑州轻工业大学,实现了历代轻大人多年的夙愿;博士单位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以省内唯一资格推荐到国家学位办;成功入选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建设高校,事业发展站上新起点;设立禹州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两校区一基地”的办学新格局。

2.学科专业建设实现新突破

着力构建特色优势学科专业体系,学科专业建设水平显著提升。3个学科点分别成为河南省向国家学位办唯一推荐授权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增至16个,硕士学位授权类别增至15个;省级一级重点学科增至15个,两个学科(群)入选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群);工程学、化学进入ESI学科全球排名前1%;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6个参评学科全部上榜;省部级学科平台增至46个。有本科专业69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省级12个;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专业9个;国家级、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增至14个;在全省首轮本科专业评估中,19个专业排名第一。

3.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新提升

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强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与国内外知名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57人;在校硕士研究生由“十二五”末的1050人增至1606人,累计授予硕士学位1646人,获批省级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21,获得河南省优秀硕士论文29篇,学位论文抽检优良率80%以上、合格率100%;全日制本科生21682人,普通本科专业全部纳入河南一本招生;获批省级教改项目43项,新增省级教学成果奖19项;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省级23门;学校在中国高教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中位列省内高校第五位;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河南省高校前列,获得“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河南省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等荣誉称号。

4.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

持续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结构更加优化,整体水平大幅提升。专任教师1523人,较“十二五”末增长25%;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706人,占专任教师的46%;专任教师中具有一年以上海外学习经历的比例达到20%;引进博士等高层次人才330人,博士学位教师达到790人,占专任教师的52%;拥有双聘院士、省级特聘教授、享受政府津贴专家、省管优秀专家、省厅级以上学术技术带头人等270余人,其中新增国家级领军人才3人、省级认定高层次人才31人、中原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部级教学科研团队增至26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增至24个。

5.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新提高

积极开展基础及应用基础理论、技术开发、应用技术和产业化研究,取得突出成绩。获得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34项,承担省部级项目688项,承担企业委托横向科研项目2000余项;到账科研经费累计超过10亿元;参与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2项,主持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10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39件;发表SCIEISSCI收录等高水平论文1973篇,出版专著和教材560余部;主持、参与编制行业规划和制修订行业标准39项;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承担100万元以上地方政府和行业龙头企业委托项目243项;《轻工学报》入选北京大学第九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6.国际交流合作迈出新步伐

坚持开放办学,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与34个国家和地区的71所高校签署校际合作交流协议104份;新增与意大利卡梅里诺大学合作举办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新增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中外本科课程合作项目2个;选派教师出国进修188人次,19位教授成为中外联合培养博士生导师;建立国际联合实验室7个;聘请外籍专家和教师271人次;选派赴国外交流学习学生647名,发放国际交流专项资金700余万元,招收来华留学生近300人。

7.学生教育管理展现新气象

立足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持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水平持续提高,两名辅导员荣获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入围奖;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获评“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设立创新、创业和就业奖励基金,服务学生成长成才,获评“河南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健全“六位一体”学生资助体系,五年发放国家励志奖学金2583万元、国家助学金10971万元;团学活动丰富多彩,获评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

8.条件保障能力得到新拓展

大力推进校园基本建设,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东风校区新建学生宿舍、食堂和科学校区双创中心、校医院、后勤楼、体育馆投入使用,启用禹州实习实训基地,新增校舍面积23余万平方米;财务总收入比“十二五”期间增长47%;中外文纸质图书资料达到238万册;档案馆获批国内高校首家“全国示范数字档案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3亿元;学校获评省级“智慧校园”。

9.和谐校园建设呈现新面貌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营造良好学习生活环境。积极改善教职工住房条件,为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教师安居乐业提供了坚实保障;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在职教职工奖励性绩效工资标准增长55%,离退休教职工校内生活补贴增长85%;强化校园安全综合治理,获评“省级平安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卓有成效,获批“省级文明校园”。

10.党建思政工作开创新局面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形成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与事业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学校党委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基层党组织”;学校领导班子连续7年被评为“好班子”;获评全国、河南省“样板党支部”8个;党风廉政考核连续10年受到省委高校工委通报表扬;连续2年获评“全省统战工作成绩突出单位”;获评教育部和河南省思政工作品牌21个。以“为之则易、不为则难”的校训、“朴实、务实、扎实”的校风、“立德树人、格物致知”的教风和“勤奋向上、求知笃行”的学风为核心的特色大学文化不断升华,为推进学校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

回顾“十三五”时期学校发展历程,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事业发展迈上新的大台阶。以上成绩的取得,主要经验在于:党的领导是坚强保证,目标引领是动力源泉,提升质量是压舱之石,特色发展是根本出路,集聚人才是关键保障,师生同心是重要基础,这些宝贵经验是我们继续前行的不竭动力。

二、“十四五”时期建设发展面临的形势

当今世界形势正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将在普及化的基础上快速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新要求必将引发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发展模式、评价体系和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学校改革发展既面临难得的战略机遇,又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

(一)国家战略对学校事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在“两个大局”交织、“两个百年”交汇的关键时刻,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短板弱项。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创新驱动发展,建设人才强国、科技强国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来看,距离经济社会发展对其功能和作用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这种差距恰恰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巨大空间。

(二)高等教育新变化对学校事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相比,我国高等教育的短板还比较突出:整体办学水平不高,与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相比差距巨大;高校“千校一面”的同质化问题突出,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不够,质量意识和质量文化不强;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优化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布局势在必行。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提升100所中西部本科高校办学条件,必将深刻促进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振兴。

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地位作用在变,从原来对经济社会发展起支撑作用向支撑引领并重发展;高等教育的体量规模在变,从大众化阶段迈向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的结构类型在变,从相对单一结构向多元、多样化的办学结构转变;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在变,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实现深度融合;高等教育的环境格局在变,富有活力和特色的高等教育中国模式正逐渐形成。“十四五”期间,主动适应高等教育新变化新要求,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坚守高等教育的职责和使命,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现代教育,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将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

(三)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对学校事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十四五”期间,河南将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到了由大到强、实现更大发展的重要关口,到了可以大有作为、为全国大局作出更大贡献的重要时期。《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坚持“两个高质量”,基本建成“四个强省、一个高地、一个家园”的现代化河南,即以党建高质量推动发展高质量,建成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开放强省、中西部创新高地、幸福美好家园。

《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和特色骨干学科建设方案》中指出,加强特色骨干大学和特色骨干学科建设,引导和鼓励高校提升内涵、办出特色、强化服务、争创一流,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培养更多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撑。加快现代化河南建设、推动河南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特色骨干大学和特色骨干学科建设水平,为学校建设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学校正处于蓄势跃升的突破期、改革发展的攻坚期,与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要求相比,与河南经济社会和轻工行业发展需求相比,现阶段学校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与不足: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需要进一步厘清,规模、结构、质量、效益需要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资源获取和资金保障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学科特色需要进一步凸显,人才培养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进一步推进,为国家和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特别支撑、作出特别贡献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等。破解这些难题,进一步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实现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将是“十四五”期间学校面临的重要挑战。

三、“十四五”时期建设发展的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以提高质量为主题,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队伍建设为保障,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深化综合改革,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努力建成以工为主、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轻工业大学。

(二)基本原则

推进“十四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要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

——坚持强化特色。聚焦社会需求,发挥比较优势,打造优势特色学科,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夯实基础学科,增强学科综合实力;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打造一流特色专业。

——坚持育人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巩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创新引领。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基础理论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突出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坚持人才支撑。把人才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资源,持续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四大工程”,构建高端人才体系,提升核心竞争力。

——坚持深化改革。深化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综合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主要目标

“十四五”时期,学校将坚持政策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着力实施“1155”工程,即围绕特色骨干大学建设这一主线,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这一关系,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交流五大能力,实现标志性人才、标志性平台、标志性项目、标志性奖励、标志性成果转化五大突破,主要办学指标和综合实力迈入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前列,为2035年进入国内一流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综合考虑国际国内形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结合学校实际,“十四五”期间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1.学科建设方面。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或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达到5个以上,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达到20个左右,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5个以上;省一级重点学科达到17个以上,建成新兴交叉学科2-3个;2个省级特色骨干学科(群)通过验收,新增2-3个省级特色骨干学科(群);新增1-2ESI1%学科;在全国学科评估中获评B类以上学科2-3个。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1-2个,省部级创新平台达到60个左右。新增省部级创新团队4-6个,力争获批国家级创新团队。

2.人才培养方面。本科在校生规模达到30000人以上,研究生规模达到3000人以上;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新增本科专业5-8个;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30名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达到25个以上、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达到30个左右,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专业17个以上;新增省级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50项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达30门左右、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和课程思政样板课程达100门以上;新增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5-30个;新增省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50项左右;新增省级教学成果奖15-20项,新增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

3.师资队伍方面。专任教师达到1650人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000人以上,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870人左右,海外学习经历一年以上人员30%以上;力争引进全职院士1名,引进培养国家级领军人才5名左右,新增省级认定高层次人才30名左右;新增省级教学名师6-8人、中原教学名师2-3人,新增国家级教学名师1-2人。

4.科学研究方面。主持国家级项目250项以上,其中重点或重大项目5-10项;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500项以上,其中重点或重大项目50项左右;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110项左右,其中省部级一等奖10项、主持6项,国家级奖励5项、主持1项;发表SCIEISSCI等检索收录论文2000篇以上;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00件以上;到账科研经费年均达到2亿元以上;实现专利转化100项以上,合同到账金额500万元以上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6项以上;主持或参与编制国家标准、团体标准、行业发展规划、政府决策咨询报告40项左右;主办、承办高水平国际国内学术会议50场次以上。

5.国际合作方面。设立1所非独立法人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新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3个以上;每年选派本科生300名、研究生200名赴境外进行长短期交流等;全日制研究生层次留学生达到150人以上;新增国际科研协同创新平台3-5个;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赴海外学习交流累计达到 300 人次;在校工作或来校访问交流的外籍教师和专家每年达到80人次。

6.办学条件方面拓展办学空间,优化校区功能定位,满足发展需要;完成艺术设计大楼、食品生产与安全协同创新大楼建设,新增校舍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以上;每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投入6000万元以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12亿元;纸质图书达到290万册以上;拓展资金来源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实现学校事业收入到2025年达到13.5亿元以上;提升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绿色、生态、智慧校园。

四、“十四五”时期建设发展的主要措施

为保证“十四五”时期学校建设发展主要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采取如下主要措施。

(一)优化学科布局结构,不断强化办学特色

1.优化学科布局。统筹学科发展全局,立足省级重点学科,加强省级特色骨干学科(群)建设,提升校级特色骨干学科建设水平,培育新兴交叉学科,构建以基础学科为支撑、特色骨干学科为引领的学科生态体系;做好下一轮博士授权点申报工作,遴选培育4-6个博士点建设学科;成立研究生院,适时调整院系设置,优化学科布局,积极筹建未来技术学院等新兴学院。

2.凝练学科方向。对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促进中部崛起、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聚焦河南六个战略支柱产业链、十个战略新兴产业链,整合资源,凝练特色学科方向,重点支持支撑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特色学科。

3.建强学科团队。依托学科方向,以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方式积极支持构建“学术带头人+骨干成员”的学术团队,重点支持校级优秀学术团队,积极申报省部级、国家级创新团队;加强学科带头人在学科战略规划、队伍整合、资源获取、民主决策与管理等方面能力的培养;积极鼓励跨学科团队融合发展。

4.打造学科平台。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设一批高水平、多功能、广覆盖的学科创新平台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政府决策咨询服务的社科研究基地,努力实现国家级学科平台的突破。重点支持食品生产与安全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申报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重点支持学校牵头组建河南省农业供给安全实验室-食品安全与健康科技创新中心;积极参与河南省嵩山实验室、黄河实验室筹建工作。

5.健全管理机制。深化学科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健全管理制度,科学确定学科发展目标,加强对学科建设的领导、监督和管理,形成“学校统筹、学院牵头、专家负责”三级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的作用。健全学科评估与动态调整机制,完善配套激励制度和学科服务保障体系。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按照“厚基础、强能力、重创新、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思路,坚持把立德树人落实到人才培养各环节,加强体育、美育和劳动育人工作。推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有机融合。将课程思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实到专业教学模式创新中,课程教学内容及时反映最新知识技术成果。稳步推进大类培养,为学生充分发展志趣、特长与潜能创造条件。推动实施书院制,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

2.打造特色一流专业。依据“存量升级、增量优化、余量消减”的原则,持续做好专业动态调整。落实专业建设负责人制度,激励专业负责人及专业建设团队投身专业建设,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专业建设质量。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深化专业综合改革,打造国家级和省级一流专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校专业建设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3.持续加强课程建设。推进课程改革创新,打造“金课”,淘汰“水课”,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全面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应用,搭建师生互动的网络教学平台;按照整体优化的原则,认真研究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省级课程思政建设示范高校。

4.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以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为抓手,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技能竞赛,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代训;积极探索智慧教育新形态,提升教师运用信息化技术能力;落实好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鼓励基层教学组织建立学习共同体,形成传帮带机制,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5.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主动适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针对教育教学中的重大和难点问题,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形成人人关注、人人支持教育教学改革的良好氛围。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教学督导,改进评价方式;加大教学改革项目支持力度,重点做好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的培育申报工作,实现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新突破。顺利通过新一轮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

6.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完善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健全博士研究生招生、培养、过程管理等环节的机制;深化硕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完善专业硕士人才培养体系,注重研究生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提高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提升全球组织治理意识;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强化岗位管理和育人职责,建立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的导师队伍;加大研究生招生宣传力度,扩大招生规模,提高生源质量。

(三)创新科研体制机制,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1.优化创新环境。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修订完善科研经费、科研项目、成果转化、科研绩效评价等管理办法,健全与国家和河南省现行科技体制相适应的制度体系,从职称评聘、绩效考核、收入分配等方面创新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导向作用;加强科学诚信和学术道德建设,惩戒学术失范,维护学术尊严,优化学术生态;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效能,实现由微观到宏观、由管理到服务的转变,营造宽松的科技创新与学术研究氛围。

    2.深化协同创新。完善校内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实现创新要素与资源由封闭、分割向开放、协同的转变;加大对外科技合作力度,畅通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的对接交流和信息共享渠道,强化与校外优秀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团队的合作,突破重大项目申报、高层次科技成果奖励瓶颈;以重大项目为牵引,汇聚校内外优质资源,打破学院、学科、团队、平台之间壁垒,提升协同攻关能力。

    3.承接重大项目。关注国家、区域和行业的重大需求,适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实施国家级项目预研、重大重点项目培育等计划;主动融入河南省国家战略规划建设,用好省局共建平台,贴近以轻工为主导的产业链,聚焦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行业企业技术创新,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人才专项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4.产出重大成果打破“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孵化转化—产业化”壁垒,构建创新研发和成果转化体系;建立重大科技成果培育资助体系,强化成果积累与集成;设立校内基础研究基金、重大科技成果和专利转化基金,聚焦国家、河南、行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着力解决重大基础理论和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在重大科学发现、重大技术发明、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关键技术应用推广等方面产生一批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标志性成果。

    5.强化社会服务。充分发挥学校在食品、电气、化工等领域的科技与人才优势,进一步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实施和河南省万亿、千亿级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设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门机构,强化服务职能,推进成果孵化、转移转化,着力提升学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和社会影响力;申报并获批军工项目保密资质,服务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发挥学科优势和智库作用,积极参与政府决策咨询、技术标准制定、地方和行业规划编制等社会服务工作;加强学报建设,提高办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争取《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进入核心期刊;做好继续教育和国内合作办学工作。

(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激发师资队伍活力

1.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完善柔性引才机制,在优势特色学科重点抓好领军人物引进;拓展渠道,加大力度,重点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高水平团队和优秀青年学术骨干;积极申报设置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做好师资博士后招聘工作。

2.推进师资队伍“四大工程”建设。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完善师德师风考评机制,把师德规范融入教师评聘和考核各环节;实施教师队伍博士化工程,引培结合、注重质量,提升博士学位教师比例;实施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培养工程,构建优秀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计划和支持体系,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实施高层次人才国际化工程,继续选派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外高水平大学访学研修。

3.深化教育评价制度改革。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探索形成导向明确、精准科学、规范有序的人才评价体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体系,突出品德业绩能力导向,克服“五唯”倾向,完善同行评议制度及评价专家库,积极引入第三方人才评价。

4.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加强岗位设置和动态管理,建立人才分类发展机制,在部分学科设置一定数量专职科研岗位,构建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型等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体系;为教师搭建终身学习平台,服务教师职业发展;创造条件帮助青年教师尽快融入团队,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成才。

5.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以激发活力、促进发展为目的,稳步推进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综合改革,完善教学、科研、学科、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的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制度;完善人才考核评价和职称评审办法;健全高层次人才年薪制实施办法。

(五)深化对外合作交流,提高开放办学水平

1.提升国际化办学能力。搭建国际合作人才培养平台,设立非独立法人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探索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境外办学;实施“本科生培养国际拓展计划”和“硕士研究生国际化能力提升计划”,开展交换生、交流生、国际实践项目、合作科研和国际组织实习等工作;稳步扩大提升国际学生招生规模和质量,实现研究生层次国际教育招生培养;继续在部分学科开展博士研究生国际联合培养;加大出国培训、交流力度,建设具有国际视野的管理人才队伍;适应国际化办学需要,不断提升外籍教师的聘请层次与质量。

2.开展国际科研协同创新。支持各学院、协同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与国外一流大学、研究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科研合作伙伴关系,创建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国际科研协同创新平台,吸引海外著名学者、专家来校讲学,集聚国际科技创新智慧,开展科研合作。支持教师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积极主办或联合主办国际学术会议,搭建国际交流合作桥梁,提高对外学术影响力。

(六)强化保障系统建设,奠定可持续发展基础

1.加快校园基本建设。完成东风校区艺术设计大楼建设,进一步改善东风校区办学条件、优化空间资源配置;完成科学校区食品生产与安全协同创新大楼的申报和建设任务,为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的突破提供良好的条件保障;积极拓展校区面积,加快基本建设步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推进智慧校园建设。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模式、管理体系、教学环境的深度融合,实现学校智慧教学环境的科学布局与高质量建设,构建泛在智慧学习空间;开展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与媒体资源建设,推动资源应用;深入推进网络安全分级责任制,提升网络安全技术防控能力,完善网络事件处置流程和应急响应处置能力。

3.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形成“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三级资产管理体制;规范国有资产配置、招标、采购、处置等管理工作;完成校属企业体制改革,规范校属企业经营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探索办学资源的有偿使用机制,发挥资源可持续使用效益,不断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加大实验室开放与共享力度,提高仪器设备使用效益。

4.提高综合保障能力。积极争取财政专项资金,强化获取社会资源和支撑发展能力;加强审计和财务监督,管好、用好各项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加强后勤服务师生教学科研保障能力和水平;加强图书资源建设,提高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强档案馆建设,充分发挥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作用。

(七)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构建现代大学制度

    1.完善科学决策机制。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严格执行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法治化、民主化水平;开展学校规章制度的“存、废、改、立”工作,构建以《郑州轻工业大学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强化学术治理能力构建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系统完整、层次分明的学术治理架构,建立健全“学校—学院”学术委员会一体化工作体系,完善学术委员会运行机制;强化学术委员会职能,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人才引进和学风建设等事项上的决策、审议、评定、咨询作用。

3.加强民主管理监督。善教代会、团学代会等民主管理监督机制,畅通民主参与渠道,推进民主决策;依法健全信息公开机制,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推动建立理事会,搭建学校科学决策、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制度平台;完善校友工作机制,凝聚校友力量,充分发挥校友在学校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4.深化管理机制改革。加强机关作风建设,进一步明确职能部门职责权限,提高管理服务效能;积极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构建权责利相统一的学院管理体制,激发办学活力;完善二级单位党组织委员会会议议事规则和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规范二级单位议事决策程序;完善学院及其领导班子考核办法,强化目标管理,发挥考核的激励作用;加强学院的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

   (八)塑造特色大学文化,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1.实施文化传承工程。依托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河南省文化产业改革发展人才培养基地等文化创新平台,开展文化学术专题研究,创造性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的文化自信。推进校史馆、中原设计文化博物馆、电子科技博物馆等文化平台建设,发挥文化传承创新功能。

    2.实施文化育人工程。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开展人文素质拓展第二课堂建设,探索建设示范性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重点扶持“轻大学子·榜样力量”“最美轻大人”“轻工论坛”“校友讲坛”“人文艺术节”等文化品牌,持续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提升师生的文化艺术修养。

    3.实施文化提升工程。加强精神文化建设,传承拓展“为之则易、不为则难”校训精神和“朴实、务实、扎实”校风的内涵;加强学术文化建设,打造学术品牌,形成良好的学术导向;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树立制度权威,强化制度执行;加强环境文化建设,科学规划校园文化设施建设,提升校园环境建设水平;加强形象文化建设,全面推广使用学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

(九)关注师生发展,建设幸福平安校园

1.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实施学风提升工程,加强学生管理和学风建设;持续推进共青团、学生会组织改革创新,发挥团学组织育人作用;进一步完善“奖、贷、助、补、减、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六位一体的学生资助工作机制,精准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学生诚信教育,建立学生信用评价体系;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保障机制;实施就业质量提升工程和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提高就业创业服务水平;做好国防教育和征兵入伍工作。

2.保障良好生活条件。加强物业监督管理,提高家属区后勤服务水平,优化教师公寓和学生公寓居住环境;完善后勤服务质量监控体系,实行后勤服务项目精细化、标准化管理;加强校医院建设,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和健康保障能力;关心教职工身心健康,定期组织体检;做好退役军人服务管理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职工文体活动;加大困难职工帮扶力度;做好离退休职工服务工作,提升离退休职工校内生活补贴;加强附属学校建设,建成郑州市一流中小学。

3.建设平安和谐校园。建立健全校内安全体制机制,进一步增强安全防范能力;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师生国家安全意识;强化校园治安、消防、卫生、财产等各项安全防范措施,提升综合治理水平;完善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机制和维护安全稳定的长效机制;加强安全监督检查,落实各项安全工作责任制,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坚持和完善各项保密规章制度,做好保密工作;加强文明校园建设,提升师生文明素养,营造良好的和谐氛围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1.加强政治建设。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对师生的政治引领;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集中统一领导,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坚持课堂讲授有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

2.加强思想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完善校院两级中心组学习制度和基层党支部理论学习制度,坚持党委会“第一议题”制度,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引导党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宣传教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抵御宗教渗透和防范校园传教;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辅导员队伍建设,建强配齐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

3.加强组织建设。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确保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有效落实;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不断增强基层组织活力;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落实好干部标准,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和管理考核,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提高办学治校能力。

4.加强作风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健全和完善联系服务师生制度;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治四风;严格执行党章党规党纪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坚持标本兼治、服务大局,不断完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

5.加强纪律建设。严格落实“两个责任”,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重点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带动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严起来;运用好“四种形态”,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持续推进校内巡察工作,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加强党风党纪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营造风清气正、崇廉尚洁的氛围。


郑州轻工业大学“十四五”时期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2020

2025

学科

建设

省一级重点学科(个)     

15

17(新增2以上)

博士学位授权点(一级)(个)

3

5以上(新增2以上)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个)

16

20左右(新增5左右)

国家级创新平台(个)

0

1-2 *

省部级创新平台(个)

46

60左右(新增14左右)

省级特色骨干学科(个)

2

5左右(新增2-3

ESI学科(个)

2

4左右(新增1-2

学科评估(B类)(个)

0

2-3

省部级创新团队(个)

26

30以上(新增4-6

国家级创新团队(个)

0

1

人才

培养

在校生规模()

23288

33000以上 *

其中:研究生()

1606

3000以上 *

全日制研究生层次留学生 ()

0

150 *

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生(人)

19

30(每年新增2-3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个)

19

25以上(新增6以上)*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个)

12

30左右(新增18左右)

工程教育认证专业(个)

9

17以上(新增8以上)

国家一流课程(门)

7

30左右(新增23*

省级一流课程(门)

23

100(新增77

省级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项)

21

50左右(新增29左右)

省级教改项目(项)

43

50左右

国家教学成果奖()

0

1 *

省级教学成果奖()

19

15-20

师资

队伍

专任教师(人)

1523

1650

其中:博士学位(人)

790

1000 *

全职两院院士(人)

0

1

国家级领军人才(人)

4

9(新增5左右)*

省级认定高层次人才(人)

31

61(新增30左右)

国家级教学名师(人)

1

新增1-2 *

省级教学名师(人)

6

新增6-8

科学

研究

社会

服务

科研经费(亿元)

10

年均2,累计10以上 *

国家级科研项目()

234

250以上

    其中: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

3(主持)

2(参与)

主持5-10 *

国家级科研奖励()

2(参与)

新增5(主持1 *

省部级奖励(项)

110

110以上

其中:省部级一等奖()

8(参与)

新增10(主持6 *

三大收录论文()

1973

2000以上

授权发明专利()

539

600以上

500万元成果转化(项)

1

6以上 *

主持、参与编制国家标准、政府决策报告等(项)

39

40

主办、协办高水平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次)

43

50

国际

交流

非独立设置的办学机构

0

1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1

新增3以上 *

赴海外交流三个月以上教师人次

188

300

在校生海外交流人次/每年

129

300(本科)、200(研究生)

在校工作或来校访问的外籍教师和专家人次/每年

54

80

条件

保障

各类建筑(万平方米)

71.66

新增7.5以上

纸质文献资源(万册)

238

290以上

教学科研仪器(亿元)

8.3

12

学校事业收入(亿元)

11.29

年均增长8%左右

 

注:有*的指标为“十四五”时期必须完成的约束性指标。


返回原图
/